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, 2025

《西遊記》分析

《西遊記》的真正主題    《西遊記》原著開篇第一首詩便寫道:「欲知造化會元功,須看西遊釋厄傳」,開宗明義指出,本書就是闡述「造化會元功」,即金丹大道的。 「西遊」即「修道」的同義詞。唐密的金剛界曼陀羅,以西面為上,所以「西遊」代表向著西方極樂、涅槃之地前進。另外,道教丹經《翠虛篇》亦云:「萬聖千賢總在西」,所以「西遊」就是向著「萬聖千賢」所在之處前進。 而「釋厄」則是指在修道過程中,會遇到各種厄難、各種「妖魔」,本書就是教人如何化解這些厄難的,所以叫「西遊釋厄傳」。 小説中的山川地理,都有高度的符號象徵含義。例如書中對「花果山福地,水簾洞洞天」的描述:「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橋,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。橋邊有花有樹,乃是一座石房。房內有石窩、石灶、石碗、石盆、石床、石凳」,這些描冩正好與《悟真篇》的《石橋歌》相呼應。又例如「靈臺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」、「水晶宮」等等,這些地點都有高度的符號象徵含義。 《西遊記》原著中使用了大量的丹道術語,如「金公」、「木母」、「黃婆」、「元神」、「奼女」等。這些丹道術語,常見於道教丹經之中,例如《破迷正道歌》、《悟真篇》、《還源篇》、《還丹復命篇》、《翠虛篇》等,亦常見於唐代呂洞賓的詩作之中。 三教合一思想 《西遊記》原著中有不少「佛即是仙」的暗示。例如第二回中冩道:「攢簇五行顛倒用,功完隨作佛和仙」,意思是佛和仙祇是名稱不同,修道成功之後,叫哪個名稱都可以。又第一回中對菩提祖師的描述:「大覺金仙沒垢姿,西方妙相祖菩提」,而「大覺金仙」正是對佛的另一種稱謂。又例如第六回中,太上老君在觀音菩薩面前公然宣稱自己當年「過函關,化胡爲佛」,意思是老子西出函關之後,到了天竺,將胡人度化爲佛,而觀音菩薩竟沒有反駁。 作者這種「佛即是仙」的觀點,並非孤立,在丹經道書中亦大量存在。如劉海蟾祖師《還丹破迷歌》云:「真個佛法便是道,一個孩兒兩個抱」。另一方面,在佛經中,也將佛稱爲「仙」。如《增壹阿含經》卷第一云:「自歸能仁第七仙,演說賢聖無上軌」。其中「能仁」和「第七仙」都是指釋迦牟尼佛。又例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第十二云:「如來於此四天下中,或名:一切義成,或名:圓滿月,或名:師子吼,或名:釋迦牟尼,或名:第七仙,或名:毘盧遮那,或名:瞿曇氏,或名:大沙門,或名:最勝,或名:導師……。如是等,其數十千,令諸眾生各別知見」。 在禪宗祖師語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