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遊記》分析
《西遊記》的真正主題
《西遊記》原著開篇第一首詩便寫道:「欲知造化會元功,須看西遊釋厄傳」,開宗明義指出,本書就是闡述「造化會元功」,即金丹大道的。
「西遊」即「修道」的同義詞。唐密的金剛界曼陀羅,以西面為上,所以「西遊」代表向著西方極樂、涅槃之地前進。另外,道教丹經《翠虛篇》亦云:「萬聖千賢總在西」,所以「西遊」就是向著「萬聖千賢」所在之處前進。
而「釋厄」則是指在修道過程中,會遇到各種厄難、各種「妖魔」,本書就是教人如何化解這些厄難的,所以叫「西遊釋厄傳」。
小説中的山川地理,都有高度的符號象徵含義。例如書中對「花果山福地,水簾洞洞天」的描述:「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橋,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。橋邊有花有樹,乃是一座石房。房內有石窩、石灶、石碗、石盆、石床、石凳」,這些描冩正好與《悟真篇》的《石橋歌》相呼應。又例如「靈臺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」、「水晶宮」等等,這些地點都有高度的符號象徵含義。
《西遊記》原著中使用了大量的丹道術語,如「金公」、「木母」、「黃婆」、「元神」、「奼女」等。這些丹道術語,常見於道教丹經之中,例如《破迷正道歌》、《悟真篇》、《還源篇》、《還丹復命篇》、《翠虛篇》等,亦常見於唐代呂洞賓的詩作之中。
三教合一思想
《西遊記》原著中有不少「佛即是仙」的暗示。例如第二回中冩道:「攢簇五行顛倒用,功完隨作佛和仙」,意思是佛和仙祇是名稱不同,修道成功之後,叫哪個名稱都可以。又第一回中對菩提祖師的描述:「大覺金仙沒垢姿,西方妙相祖菩提」,而「大覺金仙」正是對佛的另一種稱謂。又例如第六回中,太上老君在觀音菩薩面前公然宣稱自己當年「過函關,化胡爲佛」,意思是老子西出函關之後,到了天竺,將胡人度化爲佛,而觀音菩薩竟沒有反駁。
作者這種「佛即是仙」的觀點,並非孤立,在丹經道書中亦大量存在。如劉海蟾祖師《還丹破迷歌》云:「真個佛法便是道,一個孩兒兩個抱」。另一方面,在佛經中,也將佛稱爲「仙」。如《增壹阿含經》卷第一云:「自歸能仁第七仙,演說賢聖無上軌」。其中「能仁」和「第七仙」都是指釋迦牟尼佛。又例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第十二云:「如來於此四天下中,或名:一切義成,或名:圓滿月,或名:師子吼,或名:釋迦牟尼,或名:第七仙,或名:毘盧遮那,或名:瞿曇氏,或名:大沙門,或名:最勝,或名:導師……。如是等,其數十千,令諸眾生各別知見」。
在禪宗祖師語錄中,也經常使用丹道術語,可與道教丹經互相印証。例如,《圓悟佛果禪師語錄》(大正藏1997)云:「龍吟霧起,虎嘯風生」,又云:「霧起龍吟風生虎嘯,兩口一舌異音同調,文殊普賢佛法見」。陳楠祖師《翠虛篇》云:「身中虎嘯龍吟聲。雖然不見龍之吟,波浪高湧千萬尋。雖然不見虎之嘯,夜深風聲吼萬林」。鐘離權祖師《破迷正道歌》云:「日月擒來兩手中,晝夜打交成一塊,自有龍吟虎嘯聲」。《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》(大正藏2003)云:「龍吟霧起,虎嘯風生」。呂洞賓祖師《五言》(全唐詩: 卷八百五十八)云:「虎嘯天魂住,龍吟地魄來。有人明此道,立使返嬰孩」。呂洞賓祖師《七言》(全唐詩:卷八百五十七)云:「陽龍言向離宮出,陰虎還於坎位生。二物會時爲道本,五方行儘得丹名」。《曇芳和尚集慶路蔣山大崇禧萬壽寺語錄》云:「虎踞龍蟠擁翠微,三動金鉏新雨露」,又云:「千燈續焰,虎驟龍驤,一花五葉,地久天長」。《明覺禪師語錄》(大正藏1996)云:「問:如何是佛法大意?師云:龍吟霧起,虎嘯風生」。
《西遊記》原著中,有直接表述「三教歸一」的觀點。如第四十七回中,孫悟空對國王說:「望你把三教歸一,也敬僧,也敬道,也養育人才。我保你江山永固」。無獨有偶,在丹經道書、禪宗語錄里,也有類似的觀點。例如張三丰祖師《玄要篇》云:「仙是佛,佛是仙,一性圓明不二般。三教原來是一家,飢則喫飯困則眠」。《圓悟佛果禪師語錄》(大正藏1997)云:「修禪道人,隨身卓庵,取名於佛果、老子,因與名之若虛,乃會三為一也,而不出本分事及禪教。永嘉云:體若虛空沒涯岸。佛經云:佛真法身猶若虛空,混元云:深藏若虛。宣尼云:實若虛」。其中「混元」指道教,「宣尼」指孔子,大意是佛道儒三教,雖然外表名相不同,但其實都是指向同一真理。又例如《性命雙修萬神圭旨》云:「世尊名之:空不空,如來藏。老君號之:玄又玄,眾妙門。以此而言道,謂之無上至尊之道;以此而言法,謂之最上一乘之法。三教聖賢皆從此出,修行正路」,又云:「三教一元這個圈,生在無為象帝先。悟得此中真妙理,始知大道祖根源」,又云:「三教法門,同途異轍,跡雖分三,理則一也」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