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正統文化支持民主和人人平等的理念
《列子·黃帝篇》云:
黃帝......晝寢而夢,遊於華胥氏之國。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,台州之北,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;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,神遊而已。其國無師長,自然而已;其民無嗜欲,自然而已;不知樂生,不知惡死,故無夭殤;不知親己,不知疏物,故無愛憎;不知背逆,不知向順,故無利害:都無所愛惜,都無所畏忌;入水不溺,入火不熱;斫撻無傷痛,指擿無痟癢;乘空如履實,寢虛若處床;雲霧不礙其視,雷霆不亂其聽,美惡不滑其心,山穀不躓其步,神行而已。
這裡描述的華夏之母華胥的樂土,「其國無師長,自然而已;其民無嗜欲,自然而已」,正是人人平等、民風淳樸、自然而近道的民主社會。這或許是現存中華古籍裡對民主社會的最早描述,而黃帝的政治學理念,亦與此相符。
黃帝的政治學著述,乃基於其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經驗。《漢書·藝文誌》載其典籍有:《黃帝四經》4篇;《黃帝君臣》10篇;《黃帝銘》6篇;《雜黃帝》58篇;《力牧》22篇等,共計12類26種。另還有《黃帝內經》等等。
黃帝的思想學說是一個「尊道貴德、修身治國」的龐大文化體系。其中以《黃帝四經》論述法於道而修身治天下,最為全面,在漢代與老子《道德經》併稱「黃老之道」,被漢室尊奉而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。而唐朝皇室尊老子為祖宗,以道家學說治理天下,則產生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。華人至今仍自稱「漢人」、「唐人」,而漢唐兩朝,皆是尊道貴德以致天下大治,這難道僅僅是偶然嗎?
《黃帝四經》既是一部「尊道貴德、修身治國」的寶典,也是一部尊道貴德、民主法制的全書。正因其具有符合大道法則、民主與法制和諧並行、修身治世兼備的特點,而為獨裁專制所不容,因此才會被後來的專制統治者故意毀滅,使黃帝所有與政治、治國有關的經典驟然從歷史中消失無蹤。
專制統治者們的行為,不僅使中華民族一直賴以實現天人合一,從而明徹大道、修身治國的寶貴文化在國家教育中喪失,還使中國民主與法制的歷史發展產生鴻溝般的斷層,以致當今不少人竟以為中華文化中沒有民主的基因。
1973年,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的古佚書中,終於發現了《黃帝四經》,失傳了兩千多年的《黃帝四經》終於重現於世。《黃帝四經》分《經法》、《十六經》、《稱》、《道源》,合稱《四經》。《四經》理論嚴謹,係統周密,邏輯分明,約一萬一千餘言。 在惜墨如金的古代,這部經典可謂長篇巨著了。《黃帝四經》中體現出的「尊道貴德、修身治國」的精神文明,不僅是中華精神文明治國之大成,還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精神文明道德治世專著,是一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著。
「尊道貴德,修身治國」,在《黃帝四經·五正》中有詳細的敘述。黃帝問閹冉:「我想佈施五正以治理國家,你看如何起始去施行呢?」,閹冉答:「始在於身,中有正度,後及外人。外內交接,乃正於事之所成。」譯成白話就是:順應大道,欲以道德治理國家,首先必須修身,內治於自己的身國。身國內的道德環境達到「中氣以為和」而符合道的法則,然後才能運用自己的「正善治」施治於外環境和他人。這樣外與內都在道法原則的基礎上銜接互動變化,纔是正確地使事情圓滿成功的方法。
「後身未自知,乃深伏於淵,以求內刑。內刑已得,後乃自知屈其身」。譯成白話就是:後天肉身的智識尚未達到自知而明道的境界時,就需要以道修身進入深靜深定;在虛靜深定之中,求證內在身國法道變化轉換的規律和法則。性命之身內部完成了人法道的變化,身國內的形名都獲得了向大道的真實轉化,也就必然自知尊道貴德,恭服於大道而謙躬其身行事於世間。
「黃帝於是辭其國大夫,上於博望之山,淡臥三年以自求也」。黃帝於是安排好國事,辭別大臣,獨自登上博望山,依照天人合一、聖人之治的修身方法清靜苦修了三年之久,內證自己身國中的法道治理全過程,而得「內形」。
以上所述,亦即儒家「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之真義也。
《尚書·週書·泰誓》云:
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
《孟子·盡心下》云:
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
可見,對於民主,中華眾聖先賢是英雄所見略同。正如西方民主源於古希臘文化,華夏古文化同樣有著民主的基因。這也是東西文化本相通的證據之一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