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論粵語同日語、韓語的相似性

文言文、唐詩宋詞等,不用古音來讀頌,會變得平仄不對、不壓韻,美感少了一大半。 這不僅是藝術問題,也是文化血脈、文化傳承問題。


日本語、韓國語中都保留了漢字的的古音。這方面日語做得尤其好,保留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漢字古音,也就是同一個漢字,在日語裡有幾個發音,分別來自中國不同的朝代。當今普通話(Mandarin)中已經不存在的入聲,在日語中也保留了下來。


例如,日語裡「目的」二字的發音,是 Moku Deki 


而粵語(Cantonese)「目的」二字的發音,是 Mok Dek


所以日語「目的」念得快時,發音與粵語完全相同。


其中 「目」字的粵語發音 Mok,其尾音 k 就是入聲; 「的」字的粵語發音 Dek,其尾音 k 也是入聲。


而日語「目的」的發音,Moku 裡的 kuDeki 裡的 ki,就是入聲。


當今普通話(Mandarin)中,「目的」發音為 Mu Di,沒有了入聲,並且韻母(vowel)已變化。


這時問題又來了:漢字的入聲,原本是只有輔音/聲母(consonant),沒有元音/韻母(vowel)的,為何傳到日語裡,卻被加上了元音?


例如,「目」字的粵語發音 Mok,其中是入聲,只有輔音沒有元音,或者說只有聲母沒有韻母。 但到了日語裡,被加上了元音 u,變成了 ku,「目」字的日語發音變成了 Moku 何解 


這是因為,日文假名多數是 consonant+vowel (聲母+韻母)的發音,另一些則是衹有 vowel (韻母)的發音,沒有單個 consonant(聲母)發音的假名,無法表記單獨的 k 音,於是就把 k 變成了 ku,所以「目」字的發音就變成了 Moku


那麼,「的」字的入聲k,為何轉變成ki,而不是ku呢?


原因在於,「的」字的入聲記為ki,念得快時 ki 的元音 i 不發音,這時的 口型/喉形 就與粵語「的」字的 口型/喉形 完全一致。


同理,「目」字的入聲記為ku,念得快時 ku 的元音 u 不發音,這時的 口型/喉形 就與粵語「目」字的 口型/喉形 完全一致。


所以,日語「目的」的發音,不是 Moku Deku,也不是 Moki Deki,而是Moku Deki,就是為了更忠實地還原原音。所以日語「目的」念得快時,與粵語一模一样。


再例如,日語「僕」字的發音是 Boku,幾乎與粵語「僕」字的發音一模一樣,差別只在於入聲 k 加了元音,變成了 ku。如果念得快時省略了ku的元音u,日語「僕」字的發音就與粵語一模一样。


再看韓語的例子:


韓語「人氣歌謠」的發音是 In-ki-ga-yo,這和當今普通話(Mandarin)的發音相差甚遠,卻和廣東的客家話發音比較接近。


韓語「江南」的發音是 Gang-nam,與粵語很相近,與普通話(Mandarin)相差甚遠。


還有,韓語「青林」的發音,日語「開門」的發音,也與當今廣州話的發音,幾乎一模一樣。


再例如:

金字,韓語讀kim

吳字,韓語讀 oh

都字,韓語讀doh


這些都是古漢語發音,與粵語接近,而與普通話相差甚遠。


為何韓文、日文裡很多漢字的發音,與廣東話非常接近或完全相同,而與普通話相差甚遠 


因為韓文、日文裡的漢字發音,是在中國古代傳入韓國、日本的,故保留了古漢語發音。


中國歷史上,曾發生五胡亂華,後又經蒙元、滿清統治,北方的語音已與古漢語相去甚遠。


由於北方的逼迫,中原文明不斷向南遷移,最終到達嶺南。 所以當今廣東話 Cantonese,繼承和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發音。


Previously posted on the forum of Cantonese Association :

http://bbs.cantonese.asia/thread-43467-1-1.html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Yellow Emperor's Scripture on the Hidden Talisman

The One in Different Religions

The Vessel of Dhoe